宁万堂(重庆万州)祠正堂
万州“万县源祖后裔族系”简介:
一、重庆万州(原四川万县)沈氏家族入万始祖沈源:明江南省江宁府江宁县金玉村人.嘉靖初(公元1522)年举孝廉特授万邑知县,殁于任.其子孙遂入籍本县大周里、太白岩、流杯池、宋家坝、沈家坝、骆家沟、沙河子、黄柏溪等地居住。
注:①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是清以前历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②当年的江宁县是明朝南直隶的首府江宁府的直辖县。位置就是原南京老城的中心位置。③江南省设于清顺治二(1645)年,省府位于江宁府(今南京)。④清江南省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康熙六(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⑤因沈氏万县源祖后裔古谱是在清咸丰元(1851)年修的,所以谱中称之为江南省,而不称南直隶。
二、源祖有两子:沈应芳、沈应明。
1、到目前为止,所搜集到的后裔中,只有长子沈应芳的后代,而在族谱中次子沈应明的后代只简记到第七世。七世之后就再也没有了。
具猜测是,沈应明当时就没有随父入万,或者是入万后又返回了南京,而在源祖入万(公元1522年)225年后的第十世孙慕庐公(原名:沈復瑛,字:伯温)的第一次修谱(公元1747年)之前还有联系,或者说存有文字记载。所以将其编入了谱中。但在此57年(公元1804年)后再次修谱时就已经没有联系了。所以没有后续记载。
2、源祖长子沈应芳的后代至五世时,廷璋、廷瑞之后分别建立了宋家坝(沈心)、沈家坝(沈思)、骆家沟(沈慰、沈恕)、黄柏溪(沈惠)等四个房派;廷佑除长子(沈愈)建立了万县沙河子房派外,其次子沈悉和三子沈怘的后裔在原谱中只录到第八世(可能是在第二次修谱时完成的,也可能是第一次修谱时入谱的),之后就不知去向。
具估计其情况不外乎有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在第三次修谱时没有联系到这些族人。也就是跟我们本次修谱还有很多源祖后裔没联系上是一样的;第二种情况是由于战争等多种原因损失,或迁徙到其他地方去了,而失去联系。
以上各支族人由于当时还没有建立派行,所以到后来即使遇上了也不知道是否同是一族。所以就很难归属一统了。
三、本族系始祖沈源入川时可能没有带原来在南京那边的族谱,而入川后又因仓促离世。所以其后人在没有族谱的指导而在给子孙取名时只能以名字的偏旁部首来以示区分上下辈份。但随着族人的不断繁衍增加,能用同一偏旁的字数又有限,从而对其后代取名来分别辈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直到第十二世宋家房派的先槐公首先自己捐出了巨资的同时提出募捐修祠的倡议,此后在族人中又募集了一部分资金,并在万县牌楼临近的葛藤坡修建了万县源祖后裔族系的第一座“沈氏祠堂”。
并从第十四代起建立了本族系的24字正式派行:“山川永远毓秀,文明长照祥光;天启大道定国,世承元德兴邦”。此派行在宋家坝、沈家坝、骆家沟和沙河子四个房派中通用,当时统称为“山同派川同派”;
而黄柏溪房派可能是因其是幺房,当时十三世和十四世可能都还没有出世或者是出世的很少,所以该房确只好另外确立派行,因此他们从十二世起建立了另外一组24字派行:“天地人和,道德文章;毓秀钟英,仕光家邦;绍承宏绪,继周永昌”。此派称为“人同派和同派”。
注:这里的“山同、川同”与“人同、和同”是指在这两个派行中这两个辈份是分别对应并且平辈的,即“山川”对应“人和”。这两个派行的起源本都出自牌楼的“沈氏祠堂”,但后人因便于简明区分两个派行,通常都简称前者为“牌楼宗祠派”,后者为“黄柏溪房派”。
四、在始祖入川225年后的1747年其第十世孙復瑛第一次修谱时只能以现有能搜集到的族人资料入谱了。
后又经过57年后的1804年其第十二世孙先楫公、先枢公和第十三世孙镐公、铸公共同进行了第二次修谱。
再经47年后的1851年(也就是咸丰元年),第十三世孙誌公率领其第十四世孙仪山、华山、峻山、连山共同进行了第三次个修谱。并在云阳县高阳甲的瓦屋嘴以木刻版印刷出了“草二源”纸张的谱书。
此后又历经了150年。直到1994年在原万县审计局任局长的源祖十七世孙远富公退休后,才开始搜集族人资料,并于2001年完成了第四次修谱。此谱共印刷了111本发送于部分族人手中。
由此而引发了各地沈氏族人的资料信息纷纷向他老人家这里归集拢来,于是他老人家又组织了一个“沈氏第五次修谱编纂委员会”,共有成员15人,将前后资料重新组织编撰,又于2005年完成了并印刷了第五次修谱的《沈氏谱族》共计63本。
随着族人的信息资料的继续归集,其中也不乏在各自的努力下自己编撰族谱的源祖后裔,如:沈毓莱、沈毓健、沈毓华、沈毓斌、、沈秀华、沈锋(秀柏)等。在其中之一的源祖后裔第十九世孙秀柏公(身份证名字:沈锋)与远富公一道加入了第六次修谱的主编行列。
通对以前几次修谱的经验总结,秀柏公对新撰族谱的形式和格式都进行了改革,一是族人资料的撰写改为了分辈集中撰写的表格式族谱,二是以第三次修谱的古谱的末尾辈分为准,进行族人分支分册编号入谱。这样既便于查阅,又尽可地避免同辈同名族人太多而无法区分,同时还避免了以前每次修谱都得打散前面的族谱而重新编排麻烦,保证了第六次修谱的可持续性。
2009年8月完成了第六次修谱的第①卷《古谱译撰全卷》、第②卷《续谱第一卷》,共印制并发放了105套。现在,本卷正是第六次修谱的第③卷《续谱第二卷》;以后还将继续搜编第六次修谱的第④、第⑤、第⑥、……卷。实际上第六次修谱的第①、②卷已经涵盖了前面所有的五次修谱的全部内容,现在还在不断搜集、充实和扩大收编范围和内容。也就是在继续收编源祖后裔的族人入谱的同时,也扩大收编凡万州沈氏愿意入谱的族人都将其收编入谱。并每个族系自成体系,互不干扰。
注:从第③卷起,谱内就把“沈氏万县源祖后裔第六次修谱”更名为“万州沈氏第六次修谱”,以适应族谱的收编范围及内容。
五、目前万县源祖后裔分布状况
根据“万县源祖后裔第六次修谱”已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源祖后裔的大部分还是分布在万州、云阳两地,其周边所有县区(包据原万县地区所辖及湖北利川、恩施,上至丰都、涪陵、重庆等)都有其族人;还有很多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如: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成都、昆明、内蒙古、…等等。